我們神奇奧捷之旅已將近尾聲,今日上午要去梅爾克修道院,她是一座本篤會修道院,就位於奧地利的奧地利州梅爾克鎮的山岩上,居高臨下可以俯瞰多瑙河,毗鄰瓦豪河谷。這裡原是奧地利第一個有確切歷史記載的统治者,名叫利奥波德一世,他所擁有的城堡。利奥波德一世後來被羅馬帝國皇帝任命為奥地利藩侯時,梅爾克是當時的首府。奥地利當時可說是從那時而興起的。從一千年前開始,梅爾克即可說是這一地區,甚至是奥地利的精神文化中心。到1089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越來越擴大了,首府也因此搬到維也纳去了。當時的奥地利藩侯就把哈布斯堡家族居住了一百多年的城堡捐獻给了天主教的本篤會。從那時以後近千年時間,一直都是本篤會的修士們在那裡生活和工作。十二世纪起這裡建起了神學院,她的圖書館內部裝飾華麗,至今沒有任一圖書館可以跟她媲美,且還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手稿,至今價值連城。十五世纪這更成為重要的宗教改革基地之一,甚至有“梅爾克改革”稱號。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是1702年到1736年的三十多年時間,由雅各布·普蘭道爾以及當時的一群有名的藝術家所共同完成的。
歐洲很多小鎮的建築都蓋的不高,因此站在某一高處,幾乎就可以一覽無遺。
「梅爾克修道院 」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089年,很令人驚訝的是,在那個年代可以有如此雄厚的財力和精巧的工匠技藝,建造如此華麗的修道院。讓我們可以從這裡,好好的去透視西方建築的內涵,體會一下他們工藝的思維與邏輯。由於其具備一定的名望及學術價值,在1780年到1790年約瑟夫二世大量解散奧地利的修道院時,梅爾克修道院得以倖免於難,且又逃過了拿破崙戰爭的破壞。1938年德、奧合併時,學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納粹收歸為國有。
下車後先從這道門進入,門上同樣有雙斧頭標誌,這難道是歐洲教堂的代表形象嗎?難道是像聖沃夫岡那樣,Wolfgang 用手擲斧,斧頭落下的地方可以建一座教堂嗎?
經過這道小鐵門才算真正的進入修道院的範圍
入口處仍有些小小的工程在進行,因此可以看到右邊圍起了阻隔區,左邊這暗紅色的大樹很大,且被修剪成三角形,充分享受陽光的洗禮。
今日太陽大吧!我們來的後面這幾天,幾乎都是這樣艷陽高照,沒帶點遮陽的,肯定會曬傷及曬黑。座落在梅爾克小鎮山頭的梅爾克修道院,魁偉又華麗的建築外觀和鄰近可愛的中世紀小鎮形成了強烈對比,原本樸素的修道院受到哈布斯家族王朝的金援支助,以巴洛克式的華麗工法修建完成,外觀看起來有如皇宮般豪奢,內部藏有無數手抄聖經,同時也是當時奧地利皇室的夏日行宮。
大多數的修道院不是蓋在某座山的山頂上或是離群索居,好讓這些修士及修女可以沉靜心寧好好修行,但梅爾克修道院卻是蓋在離民居不遠且又相當富麗堂皇
亮眼的黃色是修道院外觀的主要色彩,據說哈布斯王朝的泰瑞莎女王她非常喜愛這種黃色作為皇宮的底色,著名的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也是亮黃色為底,因此這種黃色也被稱為「泰瑞莎雅黃」。 其展覽廳,令人相當驚奇及時尚感十足!裡面收藏了各種宗教聖物和藝術品,許多是皇室贈與的寶物,很值得細細品味觀賞,這裡是需要購票進入,但我們今天因時間有限,旅行社無排入內參觀,聽說進入後還需要國家級導覽人員帶著才能參觀,而且是禁止拍照。
這是進入上一張照片的第一座門面城堡內,穹頂上的濕壁畫, 也是參觀修道院的一大重點 ,主題是與宗教有關的故事,畫工真的相當細膩及精緻
大門就已經是相當氣派了。走近來看到第一道正面的建築其豪華程度及雄偉壯觀,簡直就是一座宮殿。中間的門廊被稱為本篤門廳。
這是這一座與第二座宮殿中間的廣場-主教庭院,宮殿四面相連接著,環繞著在廣場四周,教堂內禁止拍照,太陽超辣,趕緊拍拍照代表到此一遊。
最上方還有環繞一圈有好幾座白色人物雕像,西方的建築非常喜歡用白色人物雕塑及噴泉作裝飾,我想那每個精緻雕像應該都有她獨自的故事背景,才會被設置在這裡, 從主教庭院可以看到修道院教堂的墨绿色的巴洛克拱塔頂
四周頂樓的女兒牆上都有相當精緻且鮮豔的壁畫裝飾
除了壁畫外,還有白色大型的人物雕像環繞四周
四面山牆的最上方還各有一面像是大理石精緻的畫在上方
山牆上的壁畫,世表現者主義。原本的壁畫由於年代久遠,歷經日夜更迭日曬雨淋,已無法修復。現在看到的壁畫是1988年公開招標的勝出者Peter Bischo所設計的文案。現代版風格的壁畫,簡單扭動的線條筆畫及色彩對比呈現,像是一位運動員手擲一顆球,與修道院古典巴洛克風格建築,形成獨樹一格的反比。
修道院外圍靠著這些長長的迴廊互相串連著
長長的迴廊可說是經典的巴洛克風格,連天花板也是有講究的
寂靜的長長迴廊,串連著各個殿,哈~這裡與其說是修道院,到像是宮殿那般氣派雄偉
修道院特有的長長迴廊,這樣看過去還別有一番意境,這處的天花板更是考究,非常漂亮的粉橘色,及細膩的浮雕點綴
斧頭標誌又來了,還有四個可愛的天使頭圍繞,但我想應該不是我這不專業的隨意說說,或許應該有她的代表意義
每道廊門都裝飾的相當漂亮及講究
這階梯被稱為是「皇家式的台階」,是要通往博物館的階梯。色彩粉嫩優雅、雕塑之精致、牆面装飾之華麗,令人嘆為觀止,是巴洛克風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個建築裏都有相當精湛細膩的18世紀穹頂「濕壁畫」和牆面上的彩繪裝飾相當吸引觀賞。修道院內部共有十一間「展廳」,典藏著和宗教有關的珍貴文物。另外裏面還有一間典藏九萬多冊古籍古香古色的「圖書館」, 一個華麗的「大理石廳(Marmorsaal)
修道院外旁的民居,各式紅色屋瓦房舍,蠻有自己的獨特味道,位在修道院邊又顯得特別寧靜
修道院前面東北方向,還有一大座佔地遼闊的花園區。該花園距今已有250年悠久的歷史,當初建造這花園是為了給修士及修女潛心修練時一個足夠寬敞的休閒活動場地,想想在那當時居然有這麼非常人性化的設計與考量
除了碩大花園外,修道院教堂後方還有一大片的墓地,應該是這麼多年下來,埋葬在此過世的傳教士們吧!歐美國家不像臺灣,對於墓地火靈骨塔那般忌諱,除了前幾天去看的人骨教堂、高堡區的墓園外,記得好幾年前我去夏威夷時,也去參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人公墓,國外的某些文藝片中不但經常可以看見墓園的場景,甚至還是男女主角約會的地點。在這些鏡頭下,墓園出現反轉魅力,甚至美的像座雕刻公園! 她們很自在的把緬懷先人的墓園徹底的融入日常生活中
這是另一側緊鄰梅爾克修道院的民居,這一處聚落更多
離開修道院後,車行不久後行經藍色多瑙河,河面看起來非常平靜無波,右側還有很多民居房舍,讓我突然想起,自古以來,人類總是會逐水草而居,因此水資源對人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也因此富裕了兩岸的地區,吸引人類到此居住
車子又開了一段時間,這裡還可以遙望修道院的教堂尖塔,再見了,梅爾克修道院
離開梅爾克修道院後,領隊帶我們去吃午餐
首先端上來的是前湯,但我實在說不出這是什麼湯,感覺很像我們買的一包一包海菜湯包,熱水下去沖泡後,上方加點切成常條狀的麵麩,若只是來當止渴或調劑飲食,還算可以地啦
這是我們的主餐
這是這家餐廳的創辦人,這一餐對我們來說,僅能說是填飽肚子,無法說出它的美味,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