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11月底與朋友約在四四南村附近吃飯,之前在這附近的大學唸書,每天搭公車往返都會經過這塊地,但居然從未聽聞過此地,好幾年前因此地極具特色,加上常有市集進駐,但一直未來探訪,擇日不如撞日,今天由於我太早到了,突然想到,那就來去四四南村走走吧!從捷運世貿站2號出口出來,在莊敬路上走了一小段路,即看到這一處別於周遭建築之地,沒想到居然就在離捷運站不遠的莊敬路上,當然應該進去看看
今日的傍晚時分,遊客很少,僅看到類似周邊住家居民在這散步
放眼望去,真的猶如都市叢林中的一片寧靜
哇~這裡看101大樓,超級清楚,四四南村的地理位置非常地獨特,四周皆是平坦的路地,旁邊居然有一塊突起的草地屏障,像堤防般,又像碉堡、防空洞,感覺可以為當時居住在這邊的居民擋下不少寒冷的東北季風,依據四四南村國家古蹟促進聯盟的資料,該村於1948年興建,據說是當時國民政府在台灣所建立的第一座眷村,也是目前第一座被保留下來地眷村,聽說當時的規模更大,但大都已被拆除了,僅保留下來目前所見的樣貌,從這角度還可以看到高聳參天的101大樓,年底跨年還可以在此欣賞101煙火,座落北市高價地段,可真是得天獨厚
四四南村由於位在四四兵工廠之南,因此當地居民又稱這為南村,當初這邊是後勤部隊自行建造給員工眷屬來居住。基本房舍配置為規律整齊的形式,採用列狀魚骨的架構,早期共分為三大建築群,分別為甲、乙、丙字號,且均為一層樓斜屋頂的連棟式住宅建築型態,每戶分配大約3坪。可能是像這個樣子,一個門即是一戶嗎?
轉個彎,這邊有個廣場,非常的大,因此假日會有些市集進駐,不過這邊是兩層樓建築,可能是居民後來隨著家中人口增加,當時的3坪已不敷使用,所以又再增建的嗎?當時時間已傍晚,這邊有好多間店家開著燈,包含知名的好丘貝果,裡面的客人熙熙攘攘,而外頭廣場僅有幾位遊客正在拍照,
後來我們吃完晚餐,已8點多,再度來這逛逛時,結果這邊的店家都關門了,整個廣場已一片黑漆漆了
前面有說過四四南村當時是後勤部隊的員工眷屬宿舍,居民大多為廠工,因此不具軍階,因此無法適用國防部的眷改資格規定,且這邊的住戶人數眾多又龐雜,因此拆遷改建補償很難達成協議,加上文化界人士反對全數拆除改建,要求保留部分較具代表性的建築,要做為眷村文化的保存運動,成立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居民直到民國88年才全數遷出,所以拆遷案一直無法拍板定案,直到2001年才正式通過。
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將四四南村列為歷史建築物,把其中對稱的建築物保存下來,並加以規劃,2年後以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新風貌繼續留存下來給世人。摩登建築與老舊屋舍,形成強烈的對比
舊平房,舊巷弄,舊時代的住戶,家家戶戶彼此相連,我看著這小校巷弄,心想家戶間可能連小小的秘密都很難設防吧?當然不是只有這樣,彼此間也會互相照顧,肚子餓了,應該也很容易蹭到飯吃吧?
來看到斑駁的牆面出現可愛的圖樣,原來是四四南村親子館,外頭貼了花園裡的朋友大圖卡,後來才得知原來這是代表這一季的主題名稱
雖裡頭燈火通明,但無見人影,門口也掛著謝絕參觀的標示,門戶深鎖
館內的教具看起來很豐富,查一下資料,聽說這邊每一季的主題都會不一樣,這一季的主題應該是門口爹的「花園裡的朋友」,採用溫暖的木質設計,讓孩子們可以在這探索會出現在花園裡的朋友,服務對象為6歲以下孩童,需有大人陪同,大人在陪玩過程中,讓孩兒留下珍貴的童年記憶~
我從窗戶隙縫往內瞧,裡面空間還蠻大的,全面鋪著木質地板,且擺了不少張桌子, 以家的概念來設計各場景,在濃濃眷村文化風情的四四南村,為孩子打造一家親、傳承創新、自然環保又充滿溫度的親子館,玩出創造力,塑造難忘童年回憶。
短暫時光,巡視了四四南村一圈後,已到跟朋友相約的時間,也該去去晚餐了,很近,就在四四南村的斜對面-Selfish Burger,先去填飽肚子吧
吃完晚餐,信義區的夜晚,可謂越夜越美麗,華燈初上,每一棟大樓都早已披上華麗的彩衣
我們再度繞進四四南村,不過就如同我前面說的商店都已關了,僅南村劇場還開著
PLAY ground南村劇場·青鳥·有.是由「大清華傳媒、青鳥及uDesign有設計」,所聯合打造新型態空間,它融合了劇場、閱讀、設計、餐飲創意元素,白天是擁有6000本主題藏書和上百件設計商品的有機書店,但一到了夜晚,則搖身一變,變成推廣臺灣新劇團、新文本、新製作的新秀劇場 ,我們今晚來時,劇場正在表演,有收取門票,我們於是快速閃離
離開四四南村後,我們繼續沿著信義路,再走到象山捷運站,越過諾大的公園,看著葉間運動的人們,直到象山登山路口,望著登高的陡峭階梯而卻步停止,今晚也已走了不少路,等等吧,等哪天我們身心都好整以暇,再往上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