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之旅第一天,我們離開勝利星村及三倆三餐廳用完餐後,開始往下一個景點前進,六堆,車上初聽到這名字時還想說這是什麼地方呀?因為以前在屏東念書時,還沒聽過這個地方,哪知經過那麼多年,屏東已不是我印象中的屏東了,真的改變非常多,直到車子開到到停車場,撇見了園區一大部分後,讓我想起在疫情前去了一趟大陸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由外觀看,佔地蠻大,應該很像那樣的地方,但這裡的歷史沒有「三星堆」遺址那幾千年的久遠,看起來佔地很大,應該很適合闔家踏青走走
臺灣客家人的分布大多以新竹、苗栗佔最大宗,再來是桃園、花蓮及屏東,高雄地區,為何這裡要叫六堆呢?其需要往前追朔到西元1721 年間發生的朱一貴之亂,因威脅到客家先人聚落的生存,於是當地的仕紳義勇紛紛自發性集結(我想是不是因為這樣,所以很多客家庄社有義民廟?)在一起,因總共有右、前、後、中、先鋒、左多個營隊,一起共同來抵禦外侮,直到這亂事平息後,才各自解散回庄,因以客語諧音改「隊」為「堆」;而六堆並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的客人精神結合。 六堆園區座落於屏東縣的內埔鄉,該文化園區於100年10月正式開園,其位置位屏東縣內埔、長治及麟洛這三鄉的交界處。
整個園區真的不小,佔地約有30公頃大,藉以展示臺灣客家文化、常民生活體驗為主軸,帶有具備語言文化傳習、展演行銷及休閒遊憩燈多元功能,空間規劃有自然草原區、田園地景區、傘架客家聚落區及九香花園伯公區四大區域。以象徵客家人開墾土地精神的自然景觀為起點,到建立農田水利的田園地景區、再到象徵團結合作的傘架聚落景觀,最後用現代化建築作為新原點,以全新的觀點,來刻劃出六堆先民與土地互動的歷史軌跡,藉以傳達南部客家文化永續繁衍。
這的大斗笠是園區地標,用以「為大地打傘遮蔭」的概念設計,打造了六座傘架聚落式大型建築物,並結合客家元素笠嬤(斗笠)與紙傘意象,傘面上還貼有太陽能光電系統,藉以充分利用南臺灣充沛的自然資源,提供了園區綠色能源的減碳概念
從這張官網上的圖,即可以明顯的看出六張巨大的斗笠骨架,華燈初上,夜晚的景色真的相當漂亮,很可惜,我們三天兩夜高屏之旅行程已定,無法待到夜晚來這這樣的美景
園區展示主題以六堆聚落歷史及在地人文資產為主軸,包括紀錄六堆客家聚落開基故事的常設展區、透過菸樓及礱穀機,傳統客家建築形式,兒童探索空間,讓兒童從遊戲中體悟客家文化,還有多元豐富的生態展示景觀,讓到訪的遊客,可以體驗親近客家的自然生活,了解客家人敬天愛地的生活態度,進而更加了解客家文化的豐富視野。
今天是星期五,因此還遇上蠻多學校來這邊做戶外教學
說到客家花布,喔喔!正確名稱應該叫「臺灣花布」,花布的起源,其實說穿了與客家文化,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正確應該是臺灣各個族群都會廣泛使用,其歷史需追溯到50年代以前,許多臺灣布商以日本布料作底,聘請日本繪畫專家來臺指導培育技術人才,將原先的日本布料圖案,重新改良成我們這裡喜愛的圖樣,而臺灣花布中較為經典的牡丹花,乃結合中國人喜愛富貴吉祥牡丹花造型與日式設計而成。
但為何臺灣花布會變成客家的代表呢?因後來在客委會的大力推動宣傳下,臺灣花布因此成為客家文化的經典意象代表,因此這對於花布文化的保存與延續也是功不可沒。
這是園區的一座景觀糊,左側有木棧道,可以繞湖一圈,本來想走一圈,活動一下,但我們這團是老弱婦孺的組合,才走到左前方的木棧道後,他們已決定要打退堂鼓了。
離開湖邊後,因為今日天氣實在有點悶熱,剛好看到這一攤冰淇淋生意非常好,好多校外教學的學生在排隊,我們當然也要跟風一下。
這是我選的薄荷巧克力口味,1支70元,口感不會很甜,蠻好吃的。
吃完冰後,我們進入這棟建築物參觀,這裡是地方人士贈送的大阪式菸樓。
這棟菸樓算是是屏東菸葉廠的六堆輔導站,裡頭全都是菸草相關的簡介展示。
屏東菸葉廠,設立於西元1936 年,原本名稱叫「屏東支局菸葉草再乾燥場」,從日治時期用來負責屏東菸區耕作技術的指導、收購與加工貯存等工作,直至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後,將其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屏東菸葉加工廠」,就此菸葉廠負責的菸葉栽種面積不斷擴大,之後更勝過嘉義、花蓮地區的;50年代屏東菸葉加工廠正式歸併成立捲菸部,改稱「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屏東菸葉廠」;再經數年後捲菸部撤銷,菸葉廠恢復以菸葉乾燥加工為主要工作。後因廢止專賣制度,加上吸菸對身體影響,開始禁菸政策推行,加上國外菸品競爭等因素,國內菸業產量逐年減少,2002年屏東菸葉廠停止運作,行政業務轉移至內埔菸廠。
上方這些像粽葉的是菸草,還真是開了眼界,沒想到是這麼的大葉,我們原以為都是小小的呢。
這一區是園區的田園地景區,種植了很大一片青菜
再來是參觀碾米廠,早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區,通常較為貧瘠,加上當時生活又較為困苦,因此養成他們格外珍惜得來不易的食物,把平常捨不得享用的美食,用來祭祀和拜祖先或敬天地,希望獲得庇護,再加上客家人通常好客,因此家長會診被米食(客家粄條、粿)來招待客人,因此依傳統又兼具美味的客家米食文化,因運而生,且傳承至今。
聽說這是從日據時期留存至今的礱穀機,真的超大一座。
由於我們銨銨及桀瑀寶寶已開始坐不住了,因此我們得趕快尋找小星球HAKKA LAND,好讓他們玩,於是得趕快找再哪裡,後來看到這棟外觀蠻特殊的建物,想說會不會就在這棟樓上,於是進去瞧瞧。
結果好像是工藝產業館,客家文物的展示館。
忠義祠,六堆忠義祠原名為「西勢忠義亭」源起於1721年朱一貴事件時,客家庄民相誓倡義紛紛投效沙場,除供奉當時殉難的義民,殉難義民都集中於此,因此忠義祠不只是祭堂,也是六堆義軍出戰前的誓師聖殿。
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漢人南遷時保留唐宋時期的華夏文化和中原文化。其共同所創造的文化,包含客家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等。而崇文重教,耕讀傳家都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其基本特質也都是傳承自儒家文化。
客家人也被稱為是 「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為保守、 穩重與節儉。當然們也相當重視子弟的教育,當時還建立了文教中心,書院家塾,相當重視來培育人才,根據史書記載清時期全臺舉人的人數約有2百多人,客家籍就佔有33位,其中六堆地區的舉人就有21位。而全臺進士有33位,客家籍進士也有6名,其中六堆占了3位,可見六堆地區文人輩出。
金榜題名,這很適合要考試的學子考是前來這看看參觀,很有睹物催眠功效喔,哈~
清領移居六堆的客家居民大部分都以農耕為主,他們在社會結構逐漸穩定後,也開始注重起子女的教育,並以耕讀傳家。除了力爭上游考取功名外,從客家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如韓愈祭祀與信仰、焚燒字紙與敬字習俗、書院家塾的建置以及文人士子對於社會的貢獻,可以更了解到客家地區重視文教的氣息。所以當時還有一句俗諺「美濃出博士,佳冬出醫生,鳳林出校長」
若得到榜首,就可以騎著馬匹,後方還跟著一排敲鑼打鼓的人,藉以昭告鄉親這裡出進士了,相當威風。
最後至於六堆是哪六堆呢?哈~就是上面掛的這六堆,其實它是涵蓋了高屏地區的客家庄,包括了右堆的美濃、高樹、杉林、六龜、甲仙,前堆的麟洛、長治,後堆的內埔,中堆的竹田,先鋒堆的萬巒,左堆的新埤、佳冬等12個地區。
離開工藝產業館後,我們接著往右側走,看到好大一片草原,這是園區的自然草原區,但由於已四點多了,因此遊客真的不多,呵~僅看到一對夫妻帶著小朋友在草原上玩球,也多虧他們,才讓尋找兒童遊戲區很久的我們找到了。
原來六堆小星球(兒童遊戲區)在草原區旁邊這兩層樓建築物的二樓。
若無推娃娃車的人,可以直接從這樓梯走上二樓會比較快到達六堆小星球喔。
我們好像闖關遊戲般,一間間的找,途中還會經過運動場館,但都無遊客了,好像也只剩下服務人員而已。
真的都無遊客了,整個園區也因此變的很安靜,從這角度還可以看到大斗笠的頂端。
終於找到了,但也很晚了,好像要小星球也快關館休息了,但服務人員還是讓我們進去。
由於裡面都是木質地板,且打掃得相當乾淨,進入裡面需要脫鞋子喔,娃娃車也不能進入,僅能放門口,以免壓壞地板。
真的色彩繽紛又可愛
很可惜時間已晚,我們也怕耽擱服務人員下班,於是僅走馬看花的逛一下就離開了,好讓工作人員可以準時下班,今天一天過的相當充實,好大的園區,好適合假日來這走走,今日也走了很多路,體會了客家的多樣文化,就這樣結束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參觀,也該去今晚住宿的民宿報到了。